山脈倒映在水田中,與勞作村民的身影,構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。 清風 攝
正在拋秧的黎家阿婆。 清風 攝
插秧。 羚羊 攝
文\本刊特約撰稿 清風
山腳下、田野裏,木棉花悄然綻放,一個個忙碌的身影穿梭於水田的光影中,那是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的黎族同胞正在搶抓農時,以傳統的耕作方式,拉開春耕的序幕,水田中一派繁忙景象,展現出一幅黎鄉桃源的詩意畫卷。
人力耙田。 羚羊 攝
洪水村還保留着傳統耕作方式,村邊的百畝良田,種出來的稻米清香油亮、軟糯適口,是營養豐富的生態米。
在村邊插秧的洪水村村民。 清風 攝
1月25日,一大早,霧還沒有完全消散,村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。在層層交錯的田間,男女老少捲起褲腿,互相協作,相互幫忙,挑秧、拋秧、插秧,忙得不亦樂乎。不多時,一排排翠綠的秧苗,給水田披上一襲綠色的新裝,種下了滿滿的希望。
昌江王下鄉洪水村旁的百畝良田。 陳祥勇 攝
王下鄉地處海南國家熱帶雨林公園內的霸王嶺生態保護區,曾經因位置偏遠,交通不便,發展落後。近年來,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濃厚久遠的民族文化,王下鄉被打造成為“黎花裏”文旅小鎮,以自然生態資源和濃郁民俗風情為依託,發展民宿、農家樂和餐飲等旅遊配套產業,帶動村民脱貧致富。
海南自貿港建設加快了昌江的產業轉型。地處大山深處,有着十里畫廊、皇帝洞、錢鐵洞古人類遺址等獨特自然景觀的王下鄉,享有越來越高的知名度。
昌江王下鄉皇帝洞前的木棉花悄然綻放。清風 攝
一草一木黎家情,一步一里一風情。在洪水村,正在修建10多座船形茅草屋的風情民宿已基本完工。
洪水村村民原先居住的100多座茅草屋,是海南保存最完整的船形屋羣落之一。村民整體搬遷後,茅草屋常年無人居住,一度破舊倒塌。為此,昌江縣政府籌集資金,對洪水村黎族傳統茅草屋村落進行修復升級,重建船形屋民宿,增加黎族歷史文化的展示內涵,以提升鄉村遊魅力,努力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村民的“金山銀山”。
21-03-15 23:21
21-03-15 23:26
21-03-15 23:18
21-03-15 23:11
21-03-15 22:35
掃描下載南海網客户端
掃描關注南海網微信公眾號